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简介2019-04-05 10:15:43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广东省地球空间信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隶属于华南师范大学,其建设依托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以首批“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和“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等称号获得者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丹霞地貌、台湾地理、珠江三角洲发育、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珊瑚礁地貌、综合自然地理、广东省地名、南海诸岛地名、广东自然区划、广东地貌区划、广东农业区划、植物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研究取得大量的成果,为我校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我院教师致力于热带与亚热带地貌与环境演化、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植被生态、社会文化地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更路簿》与南海诸岛地名、海绵城市、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院教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学院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越南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筹建“泛珠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越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科研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实验教学传统。早在1933年,其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博物地理系已开设地质、气候等实验课程。1952年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并入后,建立地理科学实验系列。曾昭璇、吴壮达、钟功甫、刘南威、吴正、卓正大、吴郁文、韩渊丰等地理学家带领学生参加丹霞地貌、珠江三角洲发育、综合自然地理、农业区划、海岸风沙、区域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研究,室内实验、野外考察、定位观测等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建立。1978年开始建立动力地貌实验室、14C测年实验室、天文台、气象站、植物标本室、土壤实验室、地质实验室、野外实习基地等并先后投入使用,实践教学设施日渐完善。1986年,组建自然地理学实验室,本中心的“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力地推动了本中心实验室的扩展和完善。1993年,“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1995年,自然地理学实验室成为广东省教育厅合格实验室。1996年,华南师范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本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2001年,学校开始启动创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本科新专业方案,为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在原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地理学综合性实验室,形成了服务地理科学各专业教学的9大实验室,包括自然地理学实验室、流水地貌实验室、天文观测台、气象观测站、GIS实验室、城乡规划综合实验室、粒度分析实验室、元素分析实验室和第四纪年代学实验室。2015年,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计划政策精神指导下,成功获批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智慧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在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撑下,筹建了三维地理环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了更好地规划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生、硕士生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整合地理信息资源优势,成立了地球空间信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中心于2015年被批准建设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校内实验用房面积2331m2,校外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的室内场地规模约3000m2。仪器设备及软件共计1689台套,设备原值达1837万元,设备完好率100%。
中心由9个校内实验室(包括自然地理学实验室、流水地貌实验室、天文观测台、气象观测站、GIS实验室、三维地理环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粒度分析实验室、元素分析实验室和第四纪年代学实验室。)和2个野外实践基地、5家联合工程实验室及25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组成。中心有专职实验教师和兼职实验技术员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0人以及初级职称3人;
面对“双一流”、省部共建和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具有悠久历史的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与活力,积极与世界接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广东省地球空间信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学科支撑主要有:
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二级学科)和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中心服务的专业有:
地理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广东省特色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个本科专业以及学校有关地球空间信息学方面教学需求的专业(科学技术(物理))。
本中心支撑的平台主要有:
广东省智慧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自然资源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三维地理环境虚拟仿真青少年科普基地)
依托学科优势,本中心秉承“以能力建设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并努力加强学生学科群基础,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有关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实验教学、创新实验等服务,提高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重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
标签: